2024年01月20日22點07分08秒,迎來大寒節氣。
這是每年的第24個節氣,也是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同小寒一樣,都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致的意思。大寒節氣處在三九、四九時段,此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時節。
大寒在歲終,冬去春來,大寒一過,又開始新的一個輪回。在中國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舊布新、制作臘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稱“做牙”、“做牙祭”等,民間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習俗。流行的年尾“年會”是“尾牙祭”的遺俗。
根據中國常年的氣候數據統計,中國北方地區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段是在每年的公歷1月中旬(11日-20日)。每年的小寒節氣從1月5-7日開始,一個節氣約15天,中旬恰在小寒節氣之內;因此,對北方大部地區來說,小寒的確冷于大寒。但對于南方一些地區來說,卻是大寒節氣時最冷;大寒節氣一般從1月20-21日開始,公歷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些地區全年中最冷的時段。
校園美景·大寒一隅
節氣知識·大寒習俗
大寒迎年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過了大寒又立春,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年節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漸濃。大寒節氣往往與歲末時間相重合,期間的一些民俗多了些辭舊迎新的意味。這節氣期間,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臘味年肴,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作為年尾最后一個節氣大寒,雖是農閑時節,但家家都在“忙”——忙過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風俗。所謂“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農歷新年這段時間,民間會有一系列活動,歸納起來至少有十大風俗,分別是:“食糯”、“縱飲”、“做牙”、“掃塵”、“糊窗”、“臘味”、“趕婚”、“趁墟”、“洗浴”、“貼年紅”等。
吃臘八粥
臘八節是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節日,這節日習俗是吃臘八粥。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宋 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臘八這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和佛陀成佛有關,清代蘇州文人李福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在中國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華北歌謠:“老婆老婆你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span>
文學天地·大寒詩諺
諺語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
大寒小寒,無風自寒。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小寒、大寒多南風,明年六月早臺風。
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大寒豬屯濕,三月谷芽爛。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
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
大寒到極點,日后天漸暖。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漸暖。
《大寒吟》(宋)邵雍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
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
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
《大寒出江陵西門》(宋)陸游
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游子自消魂。
《大寒步至東坡贈巢三》宋·蘇軾
春雨如暗塵,春風吹倒人。
東坡數間屋,巢子與誰鄰。
空床斂敗絮,破灶郁生薪。
相對不言寒,哀哉知我貧。
我有一瓢酒,獨飲良不仁。
未能赪我頰,聊復濡子唇。
故人千鐘祿,馭吏醉吐茵。
那知我與子,坐作寒蛩呻。
努力莫怨天,我爾皆天民。
行看花柳動,共享無邊春。
起居養生
安心養性,怡神斂氣
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御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注意御寒保暖
由于天氣寒冷,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縮和動作緩慢的現象,因此,選擇寬大松軟、穿脫方便的冬裝很重要。而在內衣選擇上,以吸濕性能好、透氣性強、輕盈柔軟、便于洗滌、穿著舒適的純棉針織物為宜。
早睡晚起,勞逸結合
大寒時節,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為了避免寒風的侵襲,理應做到早睡晚起,勞逸結合,外出時也要根據自身情況添加保暖衣物。如果室內經常開暖氣或空調,除了要經常開窗通風外,最好再通過使用空氣加濕器等方法,提高空氣中的濕度。
進補到尾聲“
過完大寒,正好一年?!贝藭r自然界的陽氣正處于從冬季的閉藏過渡到春季的升發中,人們的飲食也應順應這一變化。冬季進補到這時需收尾,為了逐漸適應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可適當吃些白菜、油菜、胡蘿卜、菜花等味甘的蔬菜。
大寒料峭
一番春意換年芳
舊歲已進暮
新歲將登場
2024已經到來
寒冬過去
春天還會遠嗎
通訊員:黃良棟